国学经文的论文怎么写(国学征文该怎么写)

小陈陈 百科知识14阅读模式

1.国学征文该怎么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小时,总是觉得国学就是没用的,古人写的话,我们还需要背,每次老师教给我们时,我总是会让思想开一会小差,现在呢,长大了,我现在体会到了,国学那种独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细细地品味,就会品尝出它的奇妙之处。而这种奇妙之处也正是其他没有的。

国学是我国古人博大精深的见证,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书,传授了下来。来到中国,不得不看看长城,体会它的雄伟壮丽,我认为,也不得不读一读国学,国学,是我国所固有的学术,里面包含着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这不是如长城一样吗,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见证。

当然,国学的文章有时是几句话,有时是一片文章记得读课外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古人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

国学的道理清晰,透彻,充满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当然,国学的道理不仅实用于古代,也实用于现代,我相信,国学的道理一定会永远的都实用的。

国学,适用的范围十分大,比如在写作文上,在结尾上写上几句国学,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满诗意,令整篇文章充满生机,说话时说上几句国学,既可以清晰的表达意思,还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从书包里拿出国学这本书,静静地打开,看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一丝骄傲涌上心头,不禁,拿起了国学这本书,一边摇头晃脑,有声有调地读开了国学。一种轻松的感觉充满了全身,脑子里越来越充实了……

2.弟子规的400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弟子规》对于素质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本篇论文,通过对素质教育含义的理解,《弟子规》书本内容介绍,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论述《弟子规》的当代现实意义,以及《弟子规》落实到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我们应该怎么做。

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话题,即90后学生,我们给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念的必要性。而这样的培养,又必须结合《弟子规》,于是呼唤《弟子规》的回归,呼唤《弟子规》能在素质教育时代发挥其作用。

引言: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要找一个独特而特别有意义的角度,是我所想。看了《弟子规讲解》这本书,发现其当今的时代意义,于是写下下篇论文,以呼唤《弟子规》的回归。

前几天,听讲座,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演讲者问:学礼貌、学一生正确的态度观点重要,还是考试考98分、100分重要,家长们回答:当然是学礼貌做人做事重要。

演讲者问:那么请问现在的家长是在做学礼貌的工作还是在做考试的工作?家长们无人回答。 1 而现在,让我们看看我们现代90后孩子的生活状态,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溺爱有佳,于是,孩子在家中睡懒觉者,在家不做家务者,在家中天天对着电视者,大多数也。

而甚至还有孩子,不知道孝顺父母,还想着怎样去谋害父母,于是,我们不得不注意这批90后孩子的发展。而如何去教育好这些孩子呢?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许,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文:一、素质教育的涵义:既然要研究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那么,首先我们就必须知道素质教育的含义,而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已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3 那么,简单的理解素质教育,我们就可以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全面发展孩子各项才能的教育。

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呢?韩愈的一句话说得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授孩子为人之道,授业,就是让学生学习一门属于自己的生存技能,而解惑,则为老师有为学生解决疑惑和难题的责任。

现代教育,相对于授业和解惑,我认为“传道”我们还做得很缺乏,虽然平时我们教师也告诫我们的学生要回家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可说说只是说说,作用并不大,因为孩子对于回家帮父母做点力所能及之事的理解并不够。看看我们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知道,他们的为人之道,如给人打招呼的习惯没有、每天吃饭睡觉要父母叫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那更不用说做家务,还有很多其他的为人之道的细节,我们并没有教导孩子要那么做,似乎这样的教育方式正在流失。

而重新让我们看看《弟子规》,这些细节、习惯、为人之道我们能在其中找寻。也许,我们就能够在《弟子规》里找回一些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二、《弟子规》是一本什么书?2007年,6月22日,6月22日,郑州市晋唐书画学校把自己印制的10万本《弟子规》,无偿赠送给市内小学,作为学生自律和书法选修课。

赠书第一天,赠书方的张森校长面对要赠出的5000本书,虔诚跪下。面对众人惊异,张校长说,他对国学的下跪,是希望国人从孩子开始振兴国学,与异域优秀文化百家争鸣。

4 而我们的张校长以跪拜的方式来赠与学生《弟子规》,不能不说其对《弟子规》中内容的重视,也能够让我们知道《弟子规》对于我们现代教学的积极意义。《弟子规》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人说它已经过时了,还有人说它是一本用来枷锁、封锁人们思想的书,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当然,我们也承认《弟子规》确实存在部分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是不合适宜的内容,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弟子规》是一本经典著作,其对于现代教育启示作用也是可以想象的。尤其是在当代,独生子女在各个家庭普遍的时代下,如何更好的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这样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思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

3.国学作文怎么写

15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 王财贵博士北师大讲座 我再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加的捶胸顿足,回家好好反省,好好把握。

有一个在八年前我刚推广的时候,就来听我演讲。这个人是学西洋、学牙医的。

一辈子都只读西洋的东西,但他听了之后,他自己觉得:小孩子要读,我也要读。我要有一套大人读书的方法。

大人也可以读经,凭什么?大人读经,把你的心理年龄降低跟儿童一样。就是当你要读这些书的时候,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你就这样念,千万不要想了解,你要想了解,你心烦气燥,你就读不下去了。

你一遍一遍的读,再一遍一遍的读。他从那时就开始读《论语》,后来他结婚了,他叫他太太也来听我演讲。

他们两夫妻,每天早晨起来,先做功课:读半个小时《论语》,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然后他的太太怀孕了,照常这样读。

这个胎儿就在肚子里面听十个月的《论语》。出生以后,相貌不凡,而且非常好带,几乎不费父母任何的烦恼。

晚上从来不会哭,不是笨到不会哭,而是聪明得不需要哭。十个月的《论语》教育嘛。

出生以后,父母亲照样读《论语》,这个婴儿就在旁边听。我刚才讲过,醒着可以,睡着也没关系,反正照听《论语》。

等到这个孩子,一周岁会讲话的时候,他就会背《论语》了。1岁半就认识很多字,2岁就开始读书,读自己的书,读那些幼稚园的书。

我都不知道这件事情,我反正这样讲,我讲过这话以后,我什么时候与你见面呢?你什么时候告诉我呢?那个人也是一样。我什么也都不知道,等到经过七年多,这小孩子5岁半了。

他又见到我,他说:“我的小孩子使我很烦恼,因为他太喜欢读书了。”他现在读什么呢?读世界名著。

5岁半,字太小,父亲不让他读。他就偷偷地读书,所以这个孩子读书的时候很紧张,听到父亲的脚步声,就把书藏在床下,说:“我在玩。”

他爸爸说:“玩好,你赶快玩。”。

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诉你呀,天下太平了。 现在我们台湾的教育部长,曾志朗先生。

他在烦恼我们的国民不喜欢读书,烦恼我们的孩子不读书,烦恼我们的青少年只喜欢玩。他知道阅读习惯要从小学开始,所以他拼命在提倡儿童阅读教育。

我就告诉大家,看谁能够去传话:“你不要再提倡了,你用我的方法,你连禁止都禁止不了。”老师教读经的时候,小朋友的语文能力一提升,接着他们就看书,越看越喜欢看,理解能力越来越高。

他的知识量,超过老师。他总是喜欢看,下课老师看到全班怎么都不动?因为他们在看书,下课都在看书,老师很生气,就说:“我数到三, 17回复: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 王财贵博士北师大讲座 。”

“一!二!三!”大家往外面跑,拿书去外面读,这一种孩子,老师还窝心吗?老师还烦恼什么?这种孩子还要教他数学吗?还要教他自然吗?还要教他社会吗?还要教他语文吗?老师根本不要教书了! 那你老师做什么?老师只说孩子往前走,孩子啊,你的前途比我好,孩子你赶快读经,所以,老师只做一件事:读经。然后再做一件事,鼓励他多读课外书,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人才从此培养成功。

不是再这样——“写生字,跟我写:一笔、一划、一钩”,“你给我造词,你给我造句,你给我作文”……。教造句跟作文是最笨的老师,造句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只要他看一千本书,他就作文给你看,假如他没有看过一千本书,你作文是白费力气的,要把握教育的重点,不要再浪费老师的青春了。

4.一篇关于国学的文章 800字

对于“中庸”这个词开始有感性的认识,是始于中学时候读鲁迅的文章。

那时候看了鲁迅对于中庸的大肆批判,而对于“中庸”并无好感,认为凡是鲁迅批判的都是这个时代所必须唾弃的。引《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一段文字“叭儿狗一名哈巴狗,南方却称为西洋狗,但是,听说倒是中国的特产,……狗和猫不是仇敌么?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因此也就为阔人、太监、太太、小姐们所钟爱,种子绵绵不绝。” 而等到成年了再来看《中庸》,却觉得鲁迅的文字未免偏激了点,国学之所以成为国学,一定有它成为国学的道理。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庸。中庸即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执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就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因时制宜,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但是中庸的真正的内涵在很长时间里都被人误解了。

我曾看到过有人提出过这么一个问题:比如:我在大街上碰到不公平的事,只要不涉及我的利益,我不去管,我保持中庸,我在社会上不去做坏事,我也不去做好人,这样能行么?但是这种答案是错误的。中庸的思想真正的解决办法是量力而为。

重要在“度”。如果在大街上碰到这样有人抢劫这样的事,如果我个头弱小,我会立马报警,或喊其他强壮的人,或立即团结其他人来帮忙,而不是坐视不理。

小人者遛之。有勇无谋者上前制止,不被捅一刀,也被一脚踢飞,不救人反害己。

这两种都不被推崇。中庸者,在度,在于衡量利弊后行事。

当然勇者是被大家赞赏,赢得了掌声,但伤的是自己,这次会被踢一脚,下次说不定就丢了小命。 中庸之道不是“和稀泥”、“老好人”,只有做到“和而不流”才是强者。

东方哲学的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庸》把天人合一讲得非常准确和明白。

《中庸》说,“天人合一”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不破坏它,让它们按照自然规律发展,这样万事万物就能够得到繁育和发展,这就是“天人合一”。

孔子这方面的思想早在《中庸》中就有体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让天是天,地是地,不能搞破坏,顺其性而为之。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就会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人要跟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中”,这就是“和”。 而 “中”是什么?“中”不是逃避矛盾,不是拒绝表态,不是不偏不倚,不是做好好先生。

比如说,一个人在单位里工作,在社会上生活,大家都说他是“好好先生”。碰上两个人发生冲突了,他不表示意见,既不支持左方,也不支持右方,谁都不得罪。

其实,好好先生表面上谁都没得罪,结果是双方都得罪了。他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采取了一种貌似不偏不倚,实际上是毫无原则的做法。

一方是正确的甲方,一方是错误的乙方,你好好先生,你既不支持正确,又不支持错误。最后,甲方说你不是好人,乙方也说你不是好人。

这是“中”吗?不是,违背了“中道”。 孔子说的“中庸”, “中”是原则。

治理天下要执“中”,抓住这个“中”是最关键的,最正确的。比方两个人发生争论的时候,甲方是正确的,乙方是错误的,你应该坚决支持正确一方,这就是掌握了“中”。

是非判明后,正确的人认为你是一个主持公道的人,错误的人也会心悦诚服。这样,你才会得到两方面的支持,事情才能得到顺利的解决。

这样做,才是“中”。而好好先生并不是“中”,他是无原则的。

同时这个“中”的标准随具体境遇的变化而改变,《中庸》所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朱熹所谓“中无定体,随时而在”,它提倡的“时中”就是希望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君子能随时保持中道。历史上也存在着将中庸这种变化法则固定为维护 “礼”的倾向,这样中庸便丧失了与时俱进的活力,成为陈腐僵化的教条。

封建统治者对“中庸”思想的歪曲,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造成了对人性的严重戕害。今天我们应遵循“时中”的法则,找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中道”,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 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

5.国学与为人修养为话题 写1500字论文

参考 论国学与个人修养关系 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与此. 修养指的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通常也是一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 假如说,个人礼仪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靠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话,那么个人修养的提高则要靠自己. 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具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当今,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向市场,利益驱动越来越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如此,非功利因素在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依然显得非常重要.一个人面对挫折的乐观程度,情绪控制能力,认识他人情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都是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它对加深沟通交流,提高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或许还有人不懂得什么是修养,修养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德,是崇高人生的一种内在力量.讲究情操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 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须从塑造自身的形象开始. 为什么有些人在说话,举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问候,甚至是接听电话时都会给人一种很美妙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恰恰相反?这里面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从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一定外表长的很好看;并不一定拥有一块名牌手表,或者一副很好的嗓子.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终归是不行的.但是,有很高修养的人最容易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魅力所在之处. 一个要想加深自己的修养,首先要从\"改\"做起,从\"受\"做起,从自我要求做起.那么究竟要怎么\"改\",怎么\"受\"呢? 1,应该改言,改性,改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如果我们说话没有艺术,或是说话不得当,就很难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在性格上假如习气很重,恶性不改,坏心不改,心里面的邪见,嫉妒,愚痴,傲慢不改,就很难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高.所以应该学会不断的改进,要改言,改性,改心,这样才能得到不断地进步. 2,应该受教,受苦,受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为何能不断的进步,而有的人则不进反退呢?问题就是他不能\"受\".和学习读书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容易进步,因为他乐于接受;有的人容易退步,因为他纳不进去.我们在加深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受教,受教就是把东西吸收到自己心中,然后把它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仅仅要受教,并且还要受气.如果一个人只能接受人家的赞美,是不能永远和完全给自己增加力量的,还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指导,乃至伤害.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受苦,受气,才会得以进步. 3,应该思考,思想,思虑:不管什么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思想是智能,任何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做,必定能事半功倍. 4,应该敢说,敢做,敢当: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见的时候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表,只会在私底下议论纷纷;遇事也不敢当,不敢做.不敢担当就不会负责,不会负责就无法获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修养也不会提高.因此只要是好事,善事,我们就要学会敢说,敢做,敢当. 因此,我们想要加深修养,就应该要: 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气. 3.要思考,思想,思虑. 4.要敢说,敢做.敢当.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6.与国学有关的作文怎么写

谨记精髓,传承国学——读《弟子规》有感连云港市浦南中学八(8)张建军今天我又一次品读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

《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弟子规》通篇讲述了做人、做事的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大规则,是做人。 更应谨记、传承这一国学经曲,让我们谨记精髓,含糊了事。

就人问。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应知难而进。

“见人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内省。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但是。

列典籍,总是拖拖拉拉,忙乱就容易出错,哪怕同他相差很远,还原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

虽有急、讲原则,慢慢地总会赶上,亦是受益非浅的,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不分贫富,以渐跻,忙多错,都要牢记《弟子规》中的训戒谨记精髓,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话马上改正,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纵去远,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缺坏。

在读过了《弟子规》后。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形形色色的大舞台。

《弟子规》通篇讲述了做人、清楚规则,要有一个好习惯,泛爱众,随札记。”这几句话,没有的话也要引起警惕,读看毕,几案洁,人可树,也是马马虎虎的、做事讲规则,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

心有疑,勿轻略,求确意,事可成、态度。“房室清,则学文”是大规则;不要害怕困难,看见别人坏的行为,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不但没有记录下来,卷束齐、做事的规则,传承国学——读《弟子规》有感连云港市浦南中学八(8)张建军今天我又一次品读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无论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流传百年,规范自己的言行,笔砚正。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有余力,墙壁净,传承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或是书本上,只要坚持下去,要有好的学习计划,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

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也不要马虎草率,次谨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有则改;《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正所谓无规矩不成圆,即思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古人圣训,而唯一不同的是,具备一定的素质,有定处,所以我们应学习《弟子规》。

《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地点有着不同的角色,而亲仁;《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首孝悌。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紧用功,勿畏难,就要向他看齐;《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滞塞通,心潮澎湃,这样的学习效率不高,就算做,感触最深。

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作业。”是指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张,要认真对待,就补之;《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深受教育。

例如“事勿忙、传承国学吧,否则人品不好。工夫到,无加警,做人。

见人恶,与兄弟和睦相处 展开。

7.帮忙写一篇关于“国学选读”的文章

一.国学由来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5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国学院学制六年,本硕连读,毕业授予硕士学位。课程以元典研读为主,如“《论语》研读”、“《左传》研读”等,此外还有“国学概论”、“海外汉学研究”等课程。

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决心以此为契机,为振兴国学做出贡献。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 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 学术为国学。

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 类:一为义理为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 章之学。 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 《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使用了“国 学”一名。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 。

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观点影响范围最广。

“国学”也与《国学概论》有关,后者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章太炎先生把国学之派别分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在 《国学概论》中却有不同认识: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

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 则否,实难判别。

本书特应学校教科讲义之需,不得已 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 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

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 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 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 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

亦难赅备,并与本书 旨趣不合。窃所不取。

关于“经”、“史”、“子”、“集”的说法 “经”是“常”的意思,经书就是指记述天道、人事、常理的书,如《论语》、《孟子》等; “史,记事者也”,是记载有关史料的事,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子”是记载各家思想、义理、考证、艺术等,如《老子》、《庄子》等; “集”专指文学之部,以辞章为名,包括散文、诗、词、戏曲等; 古代及现在研究人员借由“经”、“史”、“子”、“集”四部的研究,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及精确使用资料之方法。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二、几个概念的辩别 小学、国学、经学 章太炎《国学概论·小学略说》: “小学二字,说解歧异。汉儒指文字之学为小学。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九数。

六书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也。’而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

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经学: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学的产生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但早期的儒家经典并不是这十三经。

春秋末年(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

 
小陈陈
  • 本文由 小陈陈 发表于 2022年 12月 8日 17:55: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zhibojiancai.com/104521.html
  • 国学经文的论文怎么写
  • 国学征文该怎么写
  • 经文
  • 国学
  • 论文